一方面病人都在抱怨挂号难,就医难,另一方面,大医院的医生们也在抱怨坐诊累、看病累!大医院日门诊量上万的背后,是盲目和迷信,患者如此迷信知名医院,但知名医院却可能名不符实。
1、知名医院真的就好吗?
据统计,2003~2013,北京市全市总诊疗人次的 30%是外地就医人员,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当前患者盲目就医,极端表现为「全国病人去北京。
纵观一些北京市属医院在《北京市卫生志》的记载,基本上都有一句“以 XX专业为特色的综合性医院”,可见很多医院在建院之初就已经确定了专业优势,但却打着综合医院的旗号。北京市属医院很多是装成综合性医院的全国顶级专科医院。70% 看专家的患者并无必要。去知名医院本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医疗,而如果是这知名医院非重点科室,却未必就比地方、基层医院好。盲目就医的患者很流向这些知名医院的非重点科室。耗费金钱和精力远赴大医院,结果选择了水平一般的科室,疗效未必更好。
2、为何患者还爱去知名医院?
一方面是公众难以科学择医。有数据表明,70% 的门诊病例是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肌肉扭伤或拉伤、病情平稳的慢性病、近视和龋齿这类的情况。在发达国家,社区级的医疗机构就可以完成这 70%的诊疗量。然而,出于对大医院的迷信和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我国很多常见病患者盲目到大医院就诊。对“保命”的焦虑放大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局限性。强化了人们对这些榜上有名的大医院的迷信。在自己和亲人的生命面前,处于对专家的盲信,也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病人和家人认知能力受到情绪左右,导致 70%的专家号被盲目就医浪费。
另一方面是医疗机构自身定位不清。患者盲目就医的同时,各级医疗机构也在分级的混乱中失去了自己的定位。分级诊疗的核心是基层医院和大医院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等同和相互替代和竞争。
有些人认为,大医院的服务能力和诊疗项目,小医院、基层也要有。而一些部门尚未转变观念,把医疗服务重心下移和诊疗资源下沉片面理解为基层机构要和大医院水平相当而不是优势互补。结果是基层医疗机构没能守住初级保健的本职,反而在看大病、治重病的弱势领域越输越多。少数一、二级医院取得了提升,接下来就是冲二甲、冲三甲,远离基层医疗服务。
而大医院则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利用技术、资金垄断搞不公平竞争,“虹吸”基层的患者。30 年下来,居民的就医习惯改变了,迷信大医院,基层医院、医生也因没有缺乏病源,处于萎缩状态,造成越大越大、越弱越弱的恶性循环。一些医疗机构简单理解分级诊疗就是要求大医院高级职称医生去基层坐诊。大医院一天看50~80 门诊病人的医生在基层一天可能只看 30~50 病人,浪费资源。思路固化在专科模式的大医院医生在基层要面对各类常见病,未必都是他的优势领域,对患者同样是不负责任。
![京儿集团积极参与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 京儿集团积极参与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
3、怎么办?强化构建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的构建,需要医疗机构摒弃部门利益,明确自己的定位、职能和服务对象,在互补的分级诊疗体系中各就各位。分级诊疗需要引导病人在医生指导下就诊,控制病人跨区就诊,强调病人必须在基层首诊,建立转诊的条件、规范和流程,将大医院的收治范围规定在重症患者上。
知名医院必须明确自己对区内各医疗机构水平提升的责任和义务,根据自己的优势,通过技术指导和培训基层人才提高区域内各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有秩序的接受疑难病例的会诊、转诊,这才是知名医院在医疗体系中的正确位置。而基层医院也需要在知名医院和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扶持下,着重基本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在短、平、快的病种方面,加强诊治、筛选、筛查能力和处理能力,在转诊条件出现时,按流程和规范及时转诊上报。从而形成各级医疗机构联动互补、患者有效分流、病情有效控制和得到治疗的良好局面。
4、京儿医疗集团,顺应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要求,成立国内首家儿科医生集团,让国内众多儿科儿保医生得意业务联动、信息共享,在强化基层儿科医生教育培养扶持的同时,参与的基层儿科儿保的治疗保健过程,同时建立绿色转诊通道,及时把疑难病症病例及时转到更高层级的医院接受治疗。在推动国家儿童健康水平提高和儿童早期发展水平提高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京儿集团积极参与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 京儿集团积极参与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